调解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个法官的社会工作经验,法治理念融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调解,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进案结事了,从而实现法的终极关怀和内在价值,这是每个办案法官所追求的崇高使命和价值。长期从事民事案件审判工作,对调解案件的矛盾纠纷有些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法官在调解中要做到耐心、细心、公心、爱心。
耐心。法官在调解案件中,要耐着性子,静下心来,坐姿端正,面带微笑,用心听取当事人的诉辩意见,要让当事人把心里的怒气说出来,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当事人的陈述意见。因为案件的实体处理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当事人将自己的“心疙瘩”放心交给法官去“巧解”,证明法官在当事人心中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因此,心浮气躁只会把矛盾弄得越来越糟,对调解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所以耐心不只是一种工作态度,还是一种有效的审判技巧。
细心。案件的繁琐性与新颖性给法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法官在调解案件时要会看善听,弄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纠纷发生的因果,找准争议的均衡点,关键环节,要仔细周密地分析、调查、核实,了解当事人的生活背景。在调解过程中,法官要善于洞察当事人细微表情变化,因势利导,做好当事人的疏导、转化工作,千万不能因一、二次调解不成而有急躁情绪,放弃调解。调解要因案、因人而异,不断调整方法思路,采取不同的、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去调解,才能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让人信服。法官只有充分利用自己娴熟精准的心理疏导技巧,细心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感应,才能和谐地解决当事人的纷争。
公心。法官肩负着裁断是非、辨明真伪,捍卫和引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流价值使命,其工作实质是对争议的社会利益的明确与再分配。因此,在调解中,法官要明察秋毫,抓住当事人的争议实质,为当事人着想,以真情来打动人。要注意语言的耐心细致,要设身处地,苦口婆心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同时对于当事人的发问,要不厌其烦、耐心地解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法,在语言体态上要把握分寸,不能有一丝偏袒另一方的语言及动作的出现。而且在调解中,法官还要对当事人的过错责任查实、查细,公正地分清各自承担的法律责任,否则,当事人会认为你是一个糊涂法官,觉得自己蒙受冤屈,而拒绝调解。法官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公正的司法良知是推动整个案件调解,促成当事人和谐的催化剂,亦是一个法官社会良知的起点与支点。
爱心。司法审判不是简单地运用法律条文,而是要在调解过程中融入法官的法治理念和社会工作经验,使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得到根本化解。要达到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法官在调解中与当事人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推心置腹的亲民关系,无论当事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能力强弱都应一视同仁,尊重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从内心深处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给当事人端一杯热茶、搬一个板凳、道一声问候、送一张笑脸、拉一下家常,使法官与当事人在温暖的人际关系中,不自觉地进入调解的氛围。在调解进程中,做到听取陈述耐心、解答咨询温心、解决问题诚心,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人文关怀。在整个调解活动中,法官要始终将“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解当事人之所困”落实到整个化解矛盾纠纷之中,以真诚的爱心服务,赢得当事人的信赖,调解成功的希望必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