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是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一直持宽容的态度,即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经笔者统计,自2008年至2011年,乐业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呈下降趋势,但端正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及时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予以指导,有效的预防未成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乐业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 犯罪类型以物欲型为主:以占有财产犯罪为主,且犯罪动机单一。
2008年至2011年,乐业法院共受理涉及未成年犯罪的有38件40人,其中涉及财产案件34人,占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77.5%。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盗窃和抢劫,涉及犯罪的人基本上均为网民,犯罪场所基本在网吧或网吧旁边,其犯罪动机也很单一,并不是为了生活,而为了上网。
(二) 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暴力程度日益加剧, 且性质恶劣
主要集中在偷盗、抢劫。盗窃性犯罪突出,主要表现是入室盗窃、盗牛等。据统计,目前乐业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集中为抢劫(6人)和盗窃(28人),分别占在押未成年犯犯罪总数的15%、70%。占全部犯罪类型的八成以上。
(三) 犯罪主体以流失离校的中小学生为主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均体现出文化程度较低,思想道德修养差的特点。据调查,乐业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分子均为在县周边生活或跟父母在县城生活的人,由于父母监护不到位,这些少年没有到校上课,夜不归宿,长时间在网吧泡也无人知晓,由于上网成瘾,还多人不愿意再上学。因此乐业的缀学率居高不下。据统计,乐业八成以上未成年犯罪分子只读过初中或小学。
(四)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多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们会连续作案,特别是作案成功之后,又没受到相应的处罚,他们因此觉得在获得满足的体验的同时还积累了犯罪的经验,犯罪动机得到了强化,会继续寻找机会实施更大更严重的犯罪行为;二是未成年犯罪人在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之后,由于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二“进宫”、三“进宫”等情形时有发生。
二、在预防、矫治、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面临问题
1、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但缺乏投入、沟通。法院判处缓刑的刑事案件依法交由公安机关执行,但对罪犯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反馈;司法局虽成立矫治办,但与法院或其他部门缺乏沟通,有些问题仍报政府批准,矫治工作没能有效开展;未成年人喜欢上网是一个现象,但未成人进入网吧应该是不允许的,是应该有人监督,但实际管理、监督不到位,有很多青少年整天泡在网吧。
2、社会问题,对待业、辍学在家的青少年缺乏管理。一些待业和辍学在家的青少年,父母白天上班或外出劳务管不到,街道、村委会又无专人组织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教育。有的青少年在无人管教的情况下,行动自由散漫,天天东游西荡或泡网吧,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同时由于乐业地处偏僻,产业落后,很多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一时之间还是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在个体未成年的阶段,应当对其实施全面的社会化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使未成年人掌握正确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防止个体社会化过程出现的缺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预防。
(一) 家庭预防
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搞好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提高父母素养,优化家庭环境,寻求对教育的支持非常的重要。未成年人此时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第二期和“性饥渴期”两个重要阶段,此时的他们很容易产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这就需要父母理解未成年人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并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健康发展。作为家长一定要作好子女的管理教育工作:一是言传身教,即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子女的成长,给孩子们做遵纪守法的榜样;而是要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二是要关心子女,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在满足他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地引导,比如说不能认为生理知识是丑陋的,不方便怎么和孩子说这方面的事情,就放任他们,让他们去自己摸索,而是要给他们讲授必要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要用亲情和爱心去抚慰他们失衡动荡的心态,使他们获得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对于家庭残缺的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要给于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总之,“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良好的家教和学校教育相互支持的教育才更有实效性,才更能遏止未成年犯人走上歧途。
(二)社会预防
一是要加强宣传和普法力度。立法、执法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整治学校校园内外的环境 ;在学校、社区等地方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此外,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报刊杂志等方式广泛宣传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知识;为了让未成年人更加清楚明了,还可以邀请司法机关干警、失足青年到学校现身说法,让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得予普及,使未成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不良习气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二是村委会、居委会在刑释人员联合司法机关监督和管理下要对所在区域的未成年人登记造册,要将在校学生、辍学未成年人、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分别登记,并对他们重点进行安置帮教,同时要作好家长思想等各方面的工作,唤起大家的责任感,集合大家的爱心,使教育形成合力;三是在寒暑假、双休日,开展丰富多采、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他们能够把闲暇时间用在健康的活动上。同时要加大对网吧、游戏室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不合法网吧该取缔的要取缔,该关闭的要关闭,该处罚的要处罚。避免不法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积极执行此种方法,能够在杜绝犯罪的同时,培养出未成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要净化文化市场,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打击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杜绝黄、赌、毒对未成年人的侵蚀。要坚决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部法律, 对贯彻落实不力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要坚决予以惩办。相关部门依法做好保护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工作, 努力根除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学校预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陷对孩子的影响尤其大,要加大力度从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预防。首先,学校必须要杜绝以往以升学率为主,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略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意识,形成以人为本为总的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未成年人形成知法、懂法、自觉守法的好习惯;二是要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理念,老师要依法教学,不能随意体罚,辱骂学生,对于后进生,不能冷眼看待,而要一视同仁,甚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摆脱后进生的包袱;三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充分依靠学校优势,挖掘出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寓教于课堂,不拘形式的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四是要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和讲座,锻炼未成年人的抗挫折能力;五是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组织机构,用以帮助未成年人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四) 未成年人自身的预防
除了外界的努力之外,孩子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未成年人要从综合上注意加强对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的监督,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文化素养,增强其自身的心理“免疫力”,能够有效的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蚀。二是未成年人要进行犯罪心理的自我预防,应当避免做那些即使微小但是却是损人利己的事情,如果曾有过这样的行为,就该警惕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防止积小过成大错。三是养成自觉的习惯,就是未成年人要认识到犯罪心理预防的重要性,并积极的用社会规范、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不管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学校教育创建多么优越的社会环境,对个体进行多么细致的说服教育,都必须能够反映到个体的头脑中,也就是说只有未成年人认识到自觉的重要性才能养成自觉的遵守各种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的习惯。四是要维持和保持心理的健康,在出现心理失调后要注意恢复心理的平衡。这就要求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对自己过分的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不对他人抱过高的期望,以免产生失望感;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学会自我娱乐,多和朋友沟通和倾诉,积极的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适时排除愤怒情绪;不盲目的处处与人竞争,以免过度紧张。五是要养成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习惯。也就是说未成年人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防止自己产生不良的心理品质,不能时紧时松,短时的放松也可能造成病菌趁虚而入。在未成年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之后,还要把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情感变为行动。
当然要养成这些好习惯,还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和配合,家长要控制好孩子的消费行为,使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社会要给于足够的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密切注意孩子的交友情况, 避免孩子和具有不良习气的未成年人在一起; 未成年人空余时间往往处于 “失控”状态, 是问题的“多发期”, 此时, 家长、学校给予足够重视。但是同时要给于孩子们足够的交友和空余时间的活动,给于他们足够的信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与此同时,未成年人也要尊重长辈,对于长辈给于的意见,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结束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成长的未成年人,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世界各国的犯罪心理学者、社会学家、教育家、政府官员们都把预防未成年犯罪问题当成是头等大事,从各方面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尽管效果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人们仍为此努力不懈。相信随着人们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渗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领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