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研究 > 改革调研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分享到:
作者:韦群玲  发布时间:2013-10-29 10:59:27 打印 字号: | |
  青少年犯罪指的是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其中青少年违法与犯罪问题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青少年犯罪特征明显:如犯罪情节恶劣、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等等。因此,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大约在18%以上。其中团伙犯案在85%以上、14-16岁的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率80%以上。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

    近些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出手段新和模式新的特点。因此,社会应当及时地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有效地采取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少年正确地把握人生方向,远离犯罪的深渊。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犯罪年龄低龄化是目前社会公认的一个青少年犯罪特点。就笔者所在的县市及单位而言,虽然每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并不多,但是就相关数据的统计来看,亦能发现青少年犯罪年龄呈变小的趋势:2009年经公诉机关审查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平均年龄为17岁;2010年经公诉机关审查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平均年龄为17岁;2011年经公诉机关审查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平均年龄为16.1岁;2012年经公诉机关审查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平均年龄为15.6岁。

    (二)犯罪类型多元化

    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暴力型、侵犯财产的案件仍居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笔者所在县级地区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类型的不完全统计为:盗窃罪8件、故意伤害罪8件、抢劫罪6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件、贩卖毒品罪1件等。

    (三)犯罪方式团伙化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其独立性或者对独立的渴望越来越强,所以,朋友在其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分享开心快乐,更能及时的化解忧愁。因此,与同龄人的相处往往更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倘若这期间结识了不良朋友,没有及时的分辨朋友的好坏,这些孩子就容易为一时的“哥们儿”义气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据笔者了解,团伙作案的未成年人犯案类型多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和抢劫,这些案件的类型也反映出了未成年人心气旺盛、脾气暴躁、性格冲动的生理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及性格原因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方法呈现快速的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新朋友、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使得自己的心理发展过程与社会现实逐步达到一致和统一。

    因此,当青少年们不能完全识别是非对错,对违法犯罪行为无法正确进行判断时,便极有可能误入歧途。

    (二)社会的开放及互联网的影响

    形成犯罪年龄低龄化的原因是多样的,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深度开放和网络的传播导致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首先,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风气。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受社会和网络上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三)家庭及学校的影响

    1、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容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家庭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举止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子女为逃避这种不祥和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再者,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如果父母本身不过硬,道德素质败坏,常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的影响越大。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必要的良好的条件。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的方向发展,往往是造成子女违法犯罪的主要客观因素。

    青少年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长期的工程。作为父母要有较高的素质。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及所从事的职业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及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对孩子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转变教育观,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子女心理发展的要求,避免子女走向犯罪的深渊。

    2、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缺陷, 在单纯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重智育轻德育,导致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缺位。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许多地方把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重点学校中又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使得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再就是学校的普法不力,教育流于形式目前许多学校普法教育极为薄弱,在学校重智轻德的模式下,学校很少给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根本没有将学生的普法教育纳入教学的议事日程。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

    (一)着眼基础教育,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笔者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应当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先开始学习的地方,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这些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将是深远的,极易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1、家庭教育需建立在关爱、尊重、理解、支持的基础之上

    爱护自己的孩子,父母不仅要欣赏孩子的优点,还要能容忍孩子的错误,接纳孩子的缺点;时常换位思考,了解孩子心理上的需求,“通情”地理解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精神支持.尤其在孩子遭遇失败,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的关心和理解能给予孩子改正错误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力量,帮助孩子重新树立自信.艾里克森认为,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及情绪稳定;父母若持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则将逢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或攻击性强。

    2、正面引导纠正,拒绝家庭暴力

    当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与父母的要求有差异时,父母首先应当认真考虑孩子想法和做法的合理性,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正确,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父母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怒火,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并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认识与改正错误,避免严厉的惩罚,切忌对孩子的体罚.脾气相对暴躁又不善与孩子交流的父亲,更容易有过激的惩罚行为。因此当孩子做错事以后,由母亲出面与孩子正面接触最好,着力引导,纠正孩子行为。

    3、加强沟通交流,减少误会避免拒绝否认

    亲子关系中代际冲突是一大障碍,家庭教育中必然会遇到此类问题,许多家庭矛盾都与代际冲突有着必然的联系。解决不好代际冲突问题,甚至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父母对孩子的拒绝否认又是引发和加剧代际冲突的重要因素,所以父母应当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言语交流和情感沟通,积极化解代际冲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与子女发生意见分歧、思想冲突时,父母应当主动与孩子交换看法,沟通想法,并尽量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衡量一下对方意见的合理性,看看自己的做法有无偏颇之处.在代际冲突中,切忌封闭自己的思想,冷落疏远孩子。盲目否定孩子,甚至讽刺、挖苦孩子,这容易产生误会,引起孩子逆反心理,加剧矛盾.父母应冷静下来,与孩子平等协商,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行为,而应当给孩子说话、发表意见的权利。求同存异是父母解决代际冲突问题的根本方法。

    4、坚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学习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特别是父母的人格修养,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内容,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又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有些父母自私、贪小便宜,与人相处斤斤计较;有些父母蛮横无理,不讲文明礼貌,常与邻居同事吵闹;有些父母大权在手,循私舞弊;有些父母拜金主义,有了几个臭钱不可一世;有些父母为人奸滑,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有些父母玩世不恭,不思进取。父母身上的这些不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产生侵袭腐蚀作用,阻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对他人要和睦相处、诚实守信,对社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勇于创新。

    (二)放眼法制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普法环境

    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教育的契机。首先,要将法制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教育课老师,或者与司法机关联系,从具有丰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中择优聘请法制教育辅导老师,通过讲法制课的形式用鲜活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第二,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通过开办法制宣传园地,组织有奖征文比赛,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形式,以图文声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开展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第三,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促成青少年优良品质的形成和正确法制理念的树立,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唾弃和法律禁止的,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此外,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且这个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周围环境如何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文明的校园环境需要学校加强内部管理,着力去营造。对针对以学生为主要营利对象的娱乐场所,学校应当建议有关执法部门帮助整治。对校园周边存在赌、黄、暴因素的,学校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配合其予以清除。从而减少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

    (三)规范社会秩序,构建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为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带来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灵产生冲击、腐蚀,是在校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由于经济与文化在发展与规范管理之间的落差,再上密集的信息爆炸,使得孩子们每天都有可能接触到不健康的元素,这些对于辨别和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遍布中小学校学校周围边的游戏机室、网吧、台球厅、迪高等娱乐场所更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必须严加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预防方法、途径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根据青少年的特点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去开发,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和司法机关的教育、引导和共同努力下,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来源:大化瑶族自治县法院
责任编辑:冯夏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