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海拔800多米的大白山下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居住着20多户壮族人家的同社村。十几年前,在蜿蜒的群山之中,小村庄无声地诉说着“路无三尺宽,地无三尺平”的封闭与艰苦。如今,它高兴地诉说着代代山民搏击贫困,改变命运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现在的同社村,灯火通明的夜晚亮如白昼,给大山人们带来欢声笑语;干净的自来水给村民带来汩汩清凉和健康;随山赋形的水泥公路给镶嵌在大山褶皱里的村庄带来了便利。生活的富足与喜悦,写在他们的笑脸上。赞扬和感叹的话语,流传在人们的嘴上:“这一切的改变,都要感谢覃良耿。他可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党员。”
覃良耿,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永不干涸的水滴,汇入滚滚长河;他没有辉煌灿烂的业绩,却像朴实无华的小草,装点满园春色。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覃良耿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学业,并于1986年参加法院工作。参加工作后的他尽职尽责把审判工作做好,先后多次被评为法院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全县“十佳政法干警”的荣誉称号。2013年参赛的法律文书被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法律文书一等奖。
虽然居住县城,但家乡人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识字、缝补衣服的场面时常萦绕在他的脑海里,村民们在枯水季节跋涉到三五里甚至七八里外的红水河边挑水的情景也挥之不去,父老乡亲们翻山越岭往返四五个小时才能背回一些生活必需品深深揪住他的心。
“我爱我的家乡,我要尽微薄之力改变我的家乡。”覃良耿认准目标,说干就干,千方百计在电、水、路等问题上给家乡人民送去福音。
电力天路点亮生活
1998年,第一批农村用电农网改造项目实施,迫切希望家乡人民改变点煤油灯过生活的覃良耿得知该项目的投资资金有限,要分期实施后,充分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回到家乡,向群众提议他们出一部分人力和资金(入户电表等一些购置资金,统一规定收取每户156元)。
“既然是国家投资,为何要我们出一部分人力和资金?”有些村民们不解。
“目前咱们国家尚有困难,倘若我们先筹集到部分资金,政府会优先考虑。我保证不滥用你们群众自筹资金一分一厘,电路安装好后由各队队长收集各农户资金自己到电业公司交款。”覃良耿表态,并率先捐助了2500元。
村民都同意了。覃良耿代表村民们向电业公司提出农网改造申请。1999年下半年,得到了全县第二批农网改造项目。项目开始动工后,覃良耿牺牲自己周末休息时间,回去发动群众一起与电业公司施工人员抬电杆、变压器,挖坑埋杆、拉线和运送材料工作。由于交通不便利,每根一千多斤的电杆要经过十多个壮汉肩扛从古文的娅合村部抬到远近不等的各线路点,最远点为三公里。
经过村民们两个多月的齐心协力,他们终于在1999年12月31日结束了祖祖辈辈没有电的历史。腾空的电线穿越秀美的大白山,村民们载歌载舞,他们欢唱: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一位八十岁的老汉紧紧握住覃良耿的手说:“孙儿,这辈子我以为看不到光明了,现在看到光明了,真的想还有来世啊。”
覃良耿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开心地笑了。
池水润开幸福花
在覃良耿的家乡,“日出而作日暮归,回到家中没水喝。家有媳妇夜间挑,丈夫家中把家忙。”一句民谣写出了村民们生活缺水的现象。电解决后,覃良耿将改善村民用水困难的问题挂在了心上。
2000年,当他得知解决全县农村人畜饮水难的工程开始启动后,多次去找水利局局长反映家乡饮水难的情况。当时全县饮水难的村屯并不在少数,给建的水池指标又少,竞争十分激烈,但水利局局长在覃良耿的围追堵拦下并经过实地勘察后答应给同社村一个容量300立方米的水池指标,总共投资资金3万元。3万元在当时建一个容量300立方米的水池并不难,但该屯二十多个农户分布在椅子形的三级梯形地带,选址在哪一级建水池,对其他两个梯级的农户都不利。村民们为了选址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覃良耿看在心里,急在心上。为了让每一个村民都喝上水,他经过权衡利弊,给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就是将3万块钱买回材料后分为三份,由各个梯级的农户根据情况自己落实池址,分别建三个容量不少于200立方米的水池,各农户献工投劳。
这一提议得到了群众们的一致认可后,覃良耿就甩开膀子带领群众们挑水搅拌水泥、扛砖头。在资金出现缺口时,他从夫妻俩的积蓄中拿出3000块。同年11月,三个容量200多立方米的水池完工并通过水利局顺利验收。3万元资金建成3个容量200立方米的水池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壮举。甚至水利局局长在验收时都和覃良耿开玩笑:“人家给你搞的是300立方米的水池,而你却搞600多立方米的水池,你真能啊。”
覃良耿发自内心地说:“家乡人民多年的期待和渴望,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我代表家乡人民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你们啊。”
2002年,为了家乡饮水更方便,他又自费买了200米塑料水管接水到各农户,彻底结束了长年闹水荒的历史。
踏破“铁鞋”终有路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去过覃良耿家乡的人都会发出的感慨。
山高壁陡,往返一趟镇上大约需要村民五六个小时,因此,村民们往往一次性采购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的生活用品,买回的东西也是人挑肩扛。2002年,全县还有部分村级公路没有通,覃良耿知道向政府申请建一条完整的屯级公路很困难。
他并不气馁。带头四处筹钱,吃了很多闭门羹,最终感动了扶贫办领导和县物资局领导。2002年初,县扶贫办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拆借2万元资金给屯里,县物资局也赞助一吨炸药,500发雷管,并表示不足的部分可适当考虑赊账。
有了启动资金和物资,覃良耿以为修路就此拉开帷幕,没想到部分村民不乐意。当时覃良耿的想法是先修好主线路,等以后再筹集资金修三个屯的分支路。村民们却说:“光修屯级公路主线,不搞分支路,出行也不方便。”言语之中隐含着反对。
为了让村民们支持修路,2002年5月11日,覃良耿专程回去召集三个屯的党员、队干及部分群众会议,阐明修路的各种益处,并表明自己先捐助2000元,今后修路的后续资金包在自己身上。
与会的村民们听后纷纷表示:“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现已得到的资金,我们能修多少先修多少,不足部分再继续努力,直到屯屯通公路为止。”
5月24日,隆隆的炮声惊醒沉睡多年的山村,沉默多年的村民又焕发了青春,男女老少齐上工地,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再次涌现,他们用铁钎凿开峭壁打炮眼,用小簸箕运土,用大石垒起路基。3个多月时间,长2公里、宽5米的主线就修通了。然而,经测算,通往三个屯尚有五公里的路要修,初步估算约需要四十多万元才能修通。四十多万元对村民们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了实现“屯屯通公路”的梦想,从2004年至2010年,覃良耿每年都跑县扶贫办几次,找主管扶贫领导反映和转达村民们要求修路、通路的殷切期望,以至于领导们见了他都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2009年至2010年县扶贫办分别拨款共计三十二万元修建通往同社村弄力、弄瓦、古罗三个屯的屯级路。
2010年,当人们沉浸在国庆长假气氛中,覃良耿却穿着解放鞋和家乡人民攻克最后一个坳口的回头弯,一干就是八天。回城工作那天,虽然累,但他心里却开了花,因为多年的愿望完全实现了。
2011年,由于公路的回头弯太徒太小,大车无法通行,影响到村里的危旧房改造。覃良耿投入10000多元资金请来勾机及民工进行回头弯扩建改造,从此,村民们走出大山的路不再难行了。
如今,同社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部分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带着技术返乡投资种植和养殖业,家乡的上空飘扬着幸福的五彩旋律。
“挣钱是自私的,花钱是大家的。人生在世,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家乡负责,对社会要贡献。”覃良耿说。
覃良耿是一个平凡的法官,但他却拥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和一颗孜孜为民的心。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干部勇担责任、乐于奉献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为“中国梦”的实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