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法官手记】小记第一次下乡
分享到:
作者:陈国飞  发布时间:2014-01-20 11:49:40 打印 字号: | |
  我是突然接到通知说要下乡送达的。将要去的是一个我连名字都没听过的村庄,陌生的地方让我很激动。自己是有一点私心的,想去看看山脚下吃草的老水牛,烟囱里冒着浓烟的红砖厂,成排成行的玉米和晒成一片黄金地毯似的稻谷。除去这些,光是想到路边开着的小野花都让我觉得兴奋。

    这次下乡,是为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做调查。这起离婚案件受理后,我们通过原告起诉状中给出的被告的联系方式联系被告无果,邮寄给被告的相关法律文书又是被告的父亲签收,于是决定前往被告住址找寻,希望能将相关法律文书亲自交到被告手上。

    那天天气异常的好,一路上,我看到了在办公室里看不到的美景,就连车窗外隔着玻璃透射进来的阳光都感觉与平常的不一样,特别好看。心里偷偷把这一次送达当成一次简短的旅行。车一路开到南乡街,庭长提议在南乡街先吃点东西再继续赶路。当时时间是早上十点左右,对于吃中午饭,这是个尴尬的时段,早餐刚吃不久,中餐时间又没到。我吃着粉,心里直嘀咕:当事人的家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难道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吗?

    吃完粉,我们将车开到码头,换乘渡船。船家递给我一张椅子,我就坐在船头,看着浑浊的江水和过往的货船,听着浪花拍打船头的声音。今天阳光正好,只是船上的风有点大,早上辛辛苦苦弄好的头发被它吹乱了。船就这样行驶了好久,我感觉船上的时光开始有些无聊。这一趟实在是遥远,乘车用了一个多小时,坐船大概又要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当事人所在的村子新福镇平塘村。走进平塘村,我不得不佩服庭长的远见,这个时候刚好是吃饭时间,可在这个村子里还真难找一个吃饭的地方。唯一的一间小卖部也是大门紧闭。村庄车子很难进来,乘船到外面也要一个半小时,有点闭塞,但风光不错,青山绿水的,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由于村支书开会去了,没人引路,我们只能自己去寻路。这个村子虽不大但大家住得很散,大有一家占一个山头的架式,尽管村民都很热情给我们引路,但我们还是找了好久才找到被告梁某的家。他的父亲接待了我们,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看到我们有些紧张,似乎这是可以理解的,很多百姓见到干部都有些紧张。这个村子又比较偏远,加上交通又不够便利,平时鲜少有外人进来。庭长跟他说明了来意,他有些激动,看起来他对原告莫某起诉他的儿子梁某离婚一案有些意见,刚开始并不配合我们询问。我们先是跟他闲聊,转而慢慢耐心跟他分析案情,并向其说明来意,老人的态度才渐渐得到缓和。据老人说,他的儿子梁某已于几个月前离家到福建打工,偶尔打电话回来,但没留下固定的联系方式,之前我们寄给梁某的法律文书是其签收,但签收后并没有告知儿子。随后老人还向我们陈诉了儿子与原告莫某的婚姻生活情况。老人的邻居们看到法院来人,纷纷跑来围观,七嘴八舌的说了很多,大都是帮梁某说好话。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能理解,围观的大多是农民,善良淳朴的他们以为只要多说好话,会在判决时对梁某有好处。

    至此,本次送达工作开展得还算很顺利的。我以为事情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可当我们整理好询问笔录,要求老人在笔录上签字的时候,老人又犹豫了,迟迟不肯在笔录上签字。从老人的话语中,我们明白了他不愿意签字的原因。在他的眼中,签字是件很慎重的事情,他觉得签了字是不是就要判决了,是不是会对儿子梁某不利。庭长又耐心跟他解释,告诉他这份笔录只是为了证明被告梁某没有收到法院寄给他的应诉材料和被告的下落情况,老人这才答应签字。

    本以为送达很简单,亲身经历了一回才知道,每件事都有它的难处。在面对一些不懂法律的人,有时候一份传票都要送很多次当事人才肯签收。法官往往要耐心地解释半天,说话还要注意技巧,这些性格耿直的农民,直接跟他说那些听起来漂亮的大道理没用,一旦他们误解,又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再重新解释。一次下乡,终于体会到了普法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来源:横县法院
责任编辑:冯夏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