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绿柳低垂,春意盎然。春分过后,风和日丽,百花争媚,时逢武汉大学樱花节,正是武大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大学法学院的广西钦州法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在培训期间,武汉大学法学院给我们配备了武大法学院及国学学院最强的师资阵容,有从事我国法律研究课题的知名专家学者,更有司法界权威和培养法律博士的导师。培训班开设了《刑事指导性案例研析》、《合同法的适用》、《国学智慧与人文修养》、《中国法治建设的几个热点问题》、《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新发展》、《公司法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物权法的适用》、《审理民商案件中的务实问题》八个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了刑法、民法、国学等方方面面。各位授课教授对司法理念、法律解读、法律规范、审判实践的法律运用到法官技能的提升、国学智慧与人文修养等进行了深刻剖析,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使我更多的了解中国司法的真实境况,真是不枉此行。
开学第一课,莫洪宪教授的《刑事指导性案例研析》。莫教授结合最高法院公布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解析如何审查刑事证据、如何把握证据的证明标准、证据确实充分需具备的五个条件、死刑案件证据必须达到“唯一性”标准及审判实践中刑事证据存在有关问题等,在课堂上用案例分析形式进行讲解,用每条犯罪构成要件与案情结合用法律思维进行比较,听莫教授讲课我就猜莫老师是一名知识广博而又精专刑法专家和学者。课后了解,莫洪宪教授是武大法学院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刑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大学,乃在于有大师。
讲授《合同法的适用》的余延满教授,余教授2011年荣获全国院校最受欢迎百佳教授榜,排22位。作为全国百佳教授获得者,讲起课来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身上有一种不拘风格,游龙走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大气磅礴。说实在的,每位学生都喜欢有气场的老师讲课,听余教授上课是一种视觉上和听力上享受,仿佛带着你在法律丛林里挖掘那些自己以前未曾见宝贝。很多概念以往自己一概不知,看起来又是似懂非懂,我不仅汉颜自己知识的匮乏。余教授讲课风格十分诙谐,而且针砭时弊,讲课内容也与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因课堂上时常有“雷语”,被武大学子称为“满神”,余教授不愧为全国院校最受欢迎百佳教授。
讲授《国学智慧与人文修养》的欧阳祯人教授,聆听欧阳教授声情并茂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墨家、兵家智慧,感悟国学之魅力。欧阳教授指出科学发达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人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思维智慧,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国学课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对社会转型期“浮躁、物欲现象”反思与启示,人们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如今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发达城市雾霾现象、仇富心态等日趋严重。我们有责任维护社会太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学国学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修养,用国学思想去感悟精气神,为自己所用。
讲授《中国法治建设的几个热点问题》的秦前红教授,师从著名学者何华辉教授,香港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武汉大学宪政与法治国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教研窒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宪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秦教授表述的新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法治中国”的说法,一个是人权的司法保障的说法。“法治中国” 秦教授这样的表述,我更愿意解读的是两种逻辑:一种是回应“中国梦”的表述,一种是可能适用了邓小平曾经所讲的改革策略,邓小平曾经说他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叫做“不争论”。人权的司法保障的说法,一定要有司法,没有司法的保障谈什么人权?秦教授不仅从广阔的层面论述,又不失条缕清晰,执着中严谨求证,又不失优雅风趣,令人拍案叫绝。
还有其他教授的授课我无法一一列举,在这令人神往的圣地,由于培训学习的时间太短,余悠未尽,我又一次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感到遗憾。
跨进武大的校门,耳濡目染了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这里有百年的思想文化积淀,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治学思想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严谨治学,思想境界,人格魅力,构成了武大独特的精神瑰宝。本次培训让我有了丰厚的收获,也让我清楚地感受到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作为一名老法官不能光停留在以前的阶段“吃老本”,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信息层出不穷,需要学习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不然就会落伍。因此,我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奋学习、细心思考、扎实工作,达到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用优异的工作业绩来回报组织的信任和培养,用不懈的努力来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