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险纠纷的案件受理问题,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项规定了因社会保险争议发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但只笼统表述为“社会保险”,未明确社会保险纠纷的范围。而在2010年9月1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一条详细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社会保险纠纷案件的范围,即:“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注意此条规定的受理条件是用人单位未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亦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保待遇而请求赔偿无法享受待遇的损失。如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办理社会保险手续,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则不属于上述规定的受案范围,不应予受理。该解释施行的日期新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因此社会保险纠纷案件的受案范围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规定。
对于因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救济问题,《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条、第十三条以及第二十六条规定,缴费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以上规定,明确了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相关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或者罚款,逾期仍拒不缴纳的,由劳动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而不是劳动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现代法理理论认为,社会保险法属于社会保障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障法以强制性作为其实施手段。私法领域涉及的是私人之间的关系,以私法自治为其基本原则,私人之间发生纠纷,法院自应予调处。但在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既包括国家与个人之间、国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凡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参加投保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必须参加保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要按照规定缴纳各自的费用,当事人没有任意选择的权利。《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个人,收缴单位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违背的是行政管理法,其法律关系是国家征缴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关系,并非劳动争议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应交缴而欠缴保险费无直接请求权。所以,因欠缴社会保险费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不应该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1]
[1] 《中国法院2013年度案例· 劳动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43-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