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国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也被人们誉为“万年历”老人。他,当过兵,也当过村支书,既参加过保卫祖国的自卫还击战,又参加过保卫家乡的公益事业大会战,真可谓名如其人。
我当上村干后,黄卫国已不是村支书,但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我当上乡党委领导后,黄卫国已不是我的上级领导,但他是我从政道德的“启蒙老师”;
我当上法官在县城工作后,黄卫国已不再像往常一样协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他是我故乡的“万年历”老人。
提起“万年历”老人,还得从他对百色市田东县朔良乡(今为镇)巴鲁村那老屯的生态保护行动说起。
那老屯是由一条河流环抱起来的一个小村落,位于田东县北部山区,风调雨顺,气候宜人。据《田东县地名志》记载,约1381年建屯,屯前有一片较大的田,“那老”是“大块田”的壮语音译,故名。过去,为了生存,为了尽快致富,村民们沿袭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把原本美丽的山河毁掉了。村民们毁林开荒,铲草种地,甚至放火烧山,刀耕火种。一时间,那老屯不仅生态环境恶劣,村民关系也很紧张,拉帮结派更加突出。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那老屯绝大多数田地绝产,颗粒无收。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面临消失的巨大危机面前,那老屯人终于警醒了,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那些错在当代、罪在千秋的蠢事。那个时期担任村支书的黄卫国也开始反思自己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为人处世的宗派作风。在这场大灾面前,那老屯每个人都品尝到了自己给自己带来的苦头,人性中的虚伪和良知也进行着最后的博弈。
可贵的是,那老屯没有倒下,那些文盲或半文盲的村民在黄卫国的带领下也心往一处想,决定大打一场“家乡保卫战”。他们终于明白,没有生态,生活也无法保证;没有生态,空气中也没有氧气。黄卫国转变了自己的工作作风,把全屯百姓包括自己的冤家对头都动员起来,团结一心在拯救家乡的大旗下——退耕还林,种上杉木、八角、酸梅等。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巨变,更是农民自身反思的巨变。那老屯人的进一步觉醒,也告诉人们懂得,保护生态环境,要以人为本,人人有责,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为了子孙后代造福放在同一平台上,整个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整个江山才能变得“如此多娇”。
在打造转型升级的年代,我资助并倡仪建设“那老同心桥”,黄卫国是屯里的“强心剂”,面对巨大的责任和使命,他拥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日日夜夜带领着父老乡亲在寒冬腊月里围水作业。不几个月,那千年不倒、千年不烂的“那老同心桥”终于建成了。从此,百年古屯,井井有条,旧貌变新颜,结束了出门过河靠划“竹排”的历史,古老的那老屯变成了美丽的那老屯。
他姓黄,名卫国,是多么好的一个名字。和他在一起被潜移默化,我就有了新眼光、新思维;与他的每一次交谈,思想碰撞,都激发我的灵感。70多岁了,他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好事实事办了一件又一件,引领社会风尚,赢得了全屯男女老少的衷心拥戴,也赢得了“万年历”老人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