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公路两边的稻田里,一张张荷田散落其中,夏天每次途经荷田,我总是竭目而望,感觉到那里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令人感到愉悦。
八月临近中秋,下了两场雨,身体已感微凉,再次途经熟悉的荷田时,发现翠绿的荷叶已经枯黄了一大片,曾经田田的青荷已显现枯败之像,原来荷莲争妍之姿已消失,美景竟然如此短暂。
缘于对莲的喜爱,今年七月份,在荷花开得最盛之时,我驱车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名为“荷香人间”的景点去赏荷,听说那园里种植有连片的荷花。虽未入园,但已闻荷香。
“荷香人间”里的观荷亭台廊阁是木质构造,古香古色。一进大门,便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望无边的青荷,如绿盖叠翠,阵阵清风拂过,便掀起层层绿浪,有如片片翠玉。在那绿叶的映衬下,有的荷花舒展怒放,张扬如大家闺秀;有的花苞初绽,启口欲语;有的含苞待放,羞涩如小家碧玉。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千姿媚态,优雅点缀满野翠绿当中,好一幅迷人景色。
观荷亭台廊阁搭建在水上,廊桥迂回曲折,不断地向荷田深处延伸,廊两边挂着大红灯笼点缀。这里的游客还真不少,我想,他们与我一样,都是为赏莲而来吧。人在木栈道上行走,脚下的木板发出“吱吱”声响。年轻的女子,有的结伴而行,留下欢心笑语,有的孑然一身,打着雨伞时而悠然前行,时而驻足凝望,尽显江南水乡女子的绰姿之韵。
漫步廊桥上,可远眺一望无际的碧荷,可近品莲的雅姿,伴着淡淡的莲香,如临仙境一般。这一刻,心里的浮躁如同夏雨涤走荷叶上的浮尘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内心平静得像一只经历风浪颠簸的小船驶进了平静的港湾;这一刻,如果能手持一支画笔,把片片青荷留住,把点点莲花缀上,成为永恒的记忆,那该有多好;这一刻,如能凭栏聆听一首《渔舟唱晚》,让心如莲下水中的鱼儿一样,追逐喜戏、自由自在地活着,该有多好,或自己弹奏一首《雨打芭蕉》,让身心祛尽案牍之劳形,使自己如溶入无人之静境,无人能扰,那该有多好。此时的我,已被青荷绿了心潮,醉在心间,完全沉浸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优美意境中。
我想,赏荷之人,大都是喜欢莲荷的品性,或被她的品性迷住。古今的文人墨客对于莲荷的品性描绘可不少。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花既不像浮萍那样遇浅水而安,也不像青藤那样善于攀附而上,她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洁而高雅,历来深为人们所推崇。也正因为莲具有入世而又超世的品格,在佛教中被尊为圣花。细细品赏莲花,内心感到静然。人们对莲花执着的爱,更在于追求她那种风清气正的品格。我想,一个人只要心中存莲,心境才臻于清远,才能固守淡泊名利之心,花开浊水中,亦能抱洁于一身!
爱莲之人,对于莲的喜爱,并不止于她亭亭玉立的形,也在于她的韵。莲荷的生长期并不长,爱莲者并不因为莲花的谢落、荷叶的枯萎而感到悲伤,李商隐深解枯荷之韵,于是其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写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如今,路旁的一田田青荷已不胜秋风侵袭,褪去了青色。我想,在日后秋雨中,我会打着雨伞到荷田边走一走,听一听,不为别的,只为读懂枯荷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