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送“礼”
分享到:
作者:黄琴芳  发布时间:2014-09-10 16:01:38 打印 字号: | |
  9月10日早上,送女儿到学校时,发现有许多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两支鲜花或其他小礼物,稚嫩的小脸上透露着纯真和喜悦。这小礼物,估计是小朋友给敬爱的老师准备的教师节礼物。

    “不得了,不得了,连小学生都学会通过送礼来巴结、讨好老师了!”

    “在这特别的节日里,孩子给老师送上小礼物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这也是孩子懂得感恩的表现啊。”

    “是啊!我家宝贝昨晚亲手给老师准备了小贺卡,可认真了。”

    “孩子们准备的礼物本身不贵,贵在心意。”

    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在一旁众说纷纭。

    家长们的议论,让我陷入了对“礼”深思。

    送礼,自古以来是人们用于情感沟通的方式之一,也是人们有求于人时惯用的方法之一。

    给父母送礼,送的是一份孝心;给孩子送礼,送的是一份快乐;给恋人送礼,送的是一份甜蜜;给帮助过自己的人送礼,送的是一份感恩;给下属送礼,送的是一份关怀;给朋友送礼,送的是一份情谊;给陌生人送礼,送的是一份爱心。

    送礼,自古有言“礼轻情谊重”,“礼尚往来,有来无往非礼也”。可见,“礼”和“理”之间是相通的,送礼,要送得合理、有理。送礼,要送对方所需之物、能坦然接受之物,受之无愧之物,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

    然而,也有一些人怀着某种不良动机,借“礼”达成。这样的礼,是一种“糖衣炮弹”,是一种“诱饵”,是一种“利器”,随时可以将接受它的人置于被动、危险的境地。这样的礼,可以助长一个人的贪婪,可以毁掉一个干部的信仰和前程。这样的礼,受之却无法用之,用之却无法益之。

    一些官员,正因为未能挡住“礼”的诱惑而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不知那些“东窗事发”的官员,被查出大量无法享用并费尽心思去隐藏的“礼物”,心里是何滋味?

    中秋佳节之际,许多未能像往年一样领取月饼的职工感叹“没有月饼,没有了节日的气氛。”然而,人民日报一篇“反腐并非反职工福利”的报道,让广大职工在看到中央反腐决心的同时,收获了一份希望和安抚。

    是的,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对腐败行为“零容忍”,但不应把“腐败”的定义扩大化。

    礼,本没有错,错的是人们送礼的目的。礼,有他存在的积极意义,只是,一些非理性的送礼行为,让“礼”失去了其原有意义。

    回过神来,我问女儿:“你给老师准备礼物了吗?”

    女儿一脸纯真:“准备好了!我给老师送上我精心选制的卡片,老师看到了肯定会很开心的。”

    我笑笑,目送女儿蹦跳着奔向校门。
来源: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磊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