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家书了……
“很久”也许用得不严谨。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没有写过一封家书,也没能收到过一次家书。由于父母不是知识分子,平时和文字很少打交道。自从上学,离家也很近。父母有话从来是留着我回到家再说,或者不说。以至我到现如今,也没收到过一封家书。每每看到《傅雷家书》,还有《一位外交家写给儿子的信》,我就分外羡慕别人能收到家书,能时时得到来自父母的散发着墨香的教导。
如今孩子上了幼儿园,开始接触文字,也比以前忙了不少。我离家就业,不能天天相伴他身边。每次打电话,孩子都不乐意接。也许他觉得这样见不到面的交流,他不知道要说什么。每次都是我在电话一边说呀说呀,孩子在另一边嗯嗯啊啊。挂掉电话后分外失落……
于是,我只能写信。
在这个连拇指都不用动,就能瞬间把话说完的年代,写信交流是多么原始,让人不可思意!但是有时候很多感情,用言语表达竟然是苍白和无力,只有用文字才会贴切,才会让对方感动。就像前几天听到一则新闻:一对恋人在网络上聊得火热,当从网络走到现实,见面时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现代人的失语症,难道不是信息高速运转的悲哀吗?
我为了写信,开始四处去寻找信纸,发现以前学生时代印刷的精美的信纸,如今在很多文具店都已经找不到了。找到普通的格子信纸,我发现格子竟然是那么小,我惊讶当年我是怎么把字写入这么小的格子的!
面对着信纸,我在回忆书信的格式:称呼是怎么写了?我作为长辈,是否还能用“你好”起头?结尾要写上“开心快乐”之类的祝语是否空两格?落款我是写“父亲”还是写“爱你的爸爸”?
当年,把信纸叠成三角形,放进信封里,用香糊或者米粒封口,看着它被丢进信箱,想象着三天之后收到它的那个人喜悦浸润在脸上……这些都随着岁月,变得模糊不清。我们的祖辈、父辈,还有我们,曾经依靠书信传递消息,传递爱,传递传统。而孩子这一代有互联网,有手机。书信,已被退化成仅仅是完成的一篇作业。
也许终有一天,书信会成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的名录。而我希望我能用家书,记录我对孩子的爱,孩子的长成。而不至于让那些感动我,感动孩子的那一瞬间,仅仅留在脑海里,或者因为手机电脑的刷机,被丢失在漫漫的时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