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研究 > 改革调研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浅析与预防对策
——以那坡县为视角
分享到:
作者:罗俏艳 石凤鸾  发布时间:2016-09-29 10:56:53 打印 字号: | |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快乐的成长,不仅是未成年父母的责任,更是社会、国家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被国际社会列为贩毒吸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当今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根据那坡县人民法院2010-2016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并针对如何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几点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特点

    那坡县人民法院2010年至2016年4月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7件,案件类型有盗窃15件、强奸3件、抢劫4件、故意伤害2件、抢夺1件、寻衅滋事1件、非法拘禁1件。从案件类型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特点:

    (一)侵犯财物类犯罪居多。主要为侵财类案件,即盗窃类案件占大部分,其次是抢劫类案件居第二位。犯罪目的多为获取不义钱财,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未成年人经常出入K歌厅、网吧、咖啡店等消费场所娱乐,这些娱乐活动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而未成年人又是没有劳动收入的群体,当贪图享乐已成常态,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往往会想尽办法用非法的手段去获取不义之财以供自己享乐。

    (二)多为故意犯罪。从审结的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主观上多为故意犯罪,大多数犯罪都是事先经过组织策划后才实施的,主观上多表现为故意。

    (三)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呈现暴力化。从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涉及的领域有所增加,一些暴力性犯罪案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越来越来多。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已扩展到包括强奸、故意伤害、抢劫、抢夺、寻衅滋事、非法拘禁等暴力性犯罪,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四)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有的未成年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策划和犯罪过程中组织实施均显得成熟老练,没有心虚、胆怯的表现,犯罪手段已类似于成年人罪犯。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网络实施犯罪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新手段。

    (五)组织犯罪呈团伙化。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多情况是两人或三人一起实施犯罪,共同作案。如未成年人盗窃案件中,多为一人望风,一人行窃;有的甚至发展为团伙犯罪,危害一方。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浅析

    未成年犯罪既有其自身生理原因、心理原因,也有家庭因素、社会外界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叠加、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通过调查统计,认为未成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原因。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身体正值发育阶段,第二性征出现,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了对异性的特殊好感与好奇心,但是性道德观念和性法制教育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此时,若没有正确的性道德和性知识教育,未成年人就会因缺乏抑制性冲动的能力,易受外界的诱因刺激,很可能为所欲追求性刺激,从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2、心理原因。(1)狭隘、逆反、报复仇视心理。一些未成年人心胸狭隘,稍遇不幸就想不开,对于一些小矛盾斤斤计较,这部分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如果愿望得不到满足、个人受到歧视或自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容易发泄私恨,报复欲极强。(2)攀比心理、消费早熟心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发展时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未成年身上出现了利已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但未成年经济能力有限,当欲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有些未成年极可能铤而走险选择犯罪。(3)盲目好奇心理和道德、守法观念的不健全。未成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加上社会上丑恶现象不时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这导致一些心理调节弱和自控能力差的未成年人极易进行暴力型和冲动型的违法犯罪活动。

    3、文化因素。调查发现,未成年犯罪中初中生犯罪率高,究其根源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后未能升入高中的未成年数量较多,这部分人员无工作可干、心理空虚、好奇心强、加上文化水平偏低和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社会人员影响,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误入歧途。

    4、家庭原因。调查显示,未成年犯罪人多出自于两类家庭:一是溺爱型,二是残缺型。溺爱型家庭平时对孩子有求必应,事事顺从,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及时的引导,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好的性格,容易出现偏激的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残缺型家庭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因工作忙无暇顾及子女,基本上没有能力或没有条件履行监护职责,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已经交给学校,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其无关,而忽视对子女进行监护教育。

    5、学校原因。为追求高升学率,学校和教师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都投注于文化教学,更多关注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缺乏耐心、关注不够甚至放任不管,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造成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自暴自弃,容易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染上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犯罪。

    6、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的普及下,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坏,大量不良资讯、不健康信息通过网络途径传输给未成年,这些信息与未成年生理、心理相互作用,成为毒害未成年身心健康的“毒品”。加之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不正确的生活方式。

    三、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如何才能预防未成人犯罪,我们应该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主要做好这几个方面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一)家庭预防,做好孩子的引导者。

    1、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所影响,因此,父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2、转变教育女子的理念和方式。变成绩论为全面重视,给予子女更多表达心理诉求的机会,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尽可能减少、消除青春期逆反心理。

    3、要完善未成人监护责任立法。将一些家长不当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不力甚至监护缺失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定,进行辨别问责,进而督促父母重视家庭监护教育。

    (二)学校预防,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法治教育。一方面,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注重培养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其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像,增强其明辨是非和抗拒诱惑的能力,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要实行法制教育全覆盖,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教学内容,并配备专业的教师开展法律课程;重点开展武力、凶器等暴力犯罪等方面法制教育和心理引导。多邀请司法部门人员、律师等给学生讲授法治知识,让未成年人明确必须遵守的法制底线,知道哪些“红线”绝对不能逾越,自觉反对邪恶,反对暴力,进而减少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

    2、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心理辅导机制。通过设立家长联络部、定期召开家长会、电话短信方式,使家长及时掌握学校的工作情况以及未成年人的学习动态,学校亦可刚好了解孩子的诉求,也有助于双方及时发现未成年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矫正。此外,学校还应建立未成年心理辅导机制,通过设立生理心理咨询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排除其心理障碍,出尽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三)净化文化娱乐场所,严防社会不良文化侵蚀未成年人。

    当前,文化娱乐场所仍存在一些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和赌博等现象,未成年人接触后,由于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存在好奇心,就容易模仿、尝试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要坚决查处贩卖、印制、翻录淫秽、暴力等不良内容的图书、音像制品的行为,应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文化娱乐场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坏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来源:那坡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谢智智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