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研究 > 案例选登
不当得利返还应否支付利息?
分享到:
作者:郑燕  发布时间:2019-05-16 08:26:26 打印 字号: | |
  现实中有不少不当得利的例子,受损失的人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当得利人除了应返还不当得利之外,还应否支付利息呢?近日,广西北流市人民法院审结了一件因开发金矿产生的不当得利纠纷案,法官支持了原告返还不当得利并支付利息的诉求。

  2018年,通过朋友介绍,苏某认识了90后男子卢某,得知卢某在位于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有六条金矿生产线。卢某称因资金周转困难,愿将其中的一条生产线转让给苏某开发。2018年7月19日,出于信任,在未签订有关协议、未办理手续的情况下,苏某将50万元汇入卢某的银行账户。然而,卢某收钱后未将金矿生产线转让给苏某,就人间蒸发,失联了。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原告苏某向被告卢某转账50万元的事实客观存在,其汇款的目的是欲开发被告的一条金矿生产线,而被告却一直失去联系,致使原告未能实现做生意的目的。被告受领原告的50万元欠缺正当性,被告卢某构成不当得利。依据有关事实和法律,法院判决:被告卢某返还原告苏某50万元及利息。

  法理评析:不当得利制度由罗马法发展而来,其设立源自公平原则。目前我国民事立法对此有三个规定,《民法总则》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依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民法通则》第92条:“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民通意见》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可见,法律对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规定过于模糊,什么是不当利益?什么是原物所生的孳息?都没有规定清楚。法律对不当得利制度的规定过于抽象化,造成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困难。

  法官在审判此类案件时只能依据公平原则来确定返还的范围。在司法实务中,一般区分两种情况来处理,不当得利返还的范围,取决于不当得利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当不当得利人为善意时,其返还的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当不当得利人为恶意时,其不但要返还所获得的利益,还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本案中,卢某收取苏某的50万元后故意失联,没有合法依据非法占有苏某的50万元,故卢某为恶意取得,其返还的范围不但是原来的50万元,还包括利息!
来源:广西北流市法院
责任编辑:刘宝彪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