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29名同志荣获“七一勋章”,其中就包括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百岁老人——瞿独伊。
瞿独伊,1921年11月出生于上海,浙江萧山人。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杨之华之女,瞿秋白继女。1941年和母亲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她绝不屈服。瞿独伊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瞿秋白牺牲那年,瞿独伊只有14岁。
1928年4月,瞿秋白秘密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筹备工作,会后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同年5月,作为中共“六大”代表的杨之华带着瞿独伊来到莫斯科。
1930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主持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杨之华也一同回国,把9岁的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1941年,20岁的瞿独伊结束13年旅居异国的生活,随母亲杨之华回国,途径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时,被当地军阀盛世才扣押监禁。
“坐监狱也有好处,经过考验。”瞿独伊说,“坐监狱的时候,党组织生活我有的时候也旁听,那么我自己入党的时候,就有更深刻的理解,觉得为共产主义要奋斗一生。”
1946年被中共中央救出送到延安后,瞿独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丈夫李何一道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主席的讲话。
“开国大典的时候很兴奋,新中国成立能够向世界报告,告诉他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当然觉得自己很光荣。”瞿独伊回忆道。
1950年3月,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被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
新华社莫斯科记者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瞿独伊和李何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李何的护照是一号,瞿独伊的护照是二号。
瞿独伊和李何的工作,在赴莫斯科的旅途中就开始了。1950年3月12日,正逢苏联举行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为了使每个选民都有投票机会,苏联在列车上也设了投票箱。他们采访了列车上去莫斯科的旅客,请他们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完成了从国外发回的第一篇新闻。
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只有瞿独伊和李何夫妇,没有周六周日,整天忙得团团转,瞿独伊戏称他们夫妇是“八大员”(译电员、翻译员、交通员、采购员、炊事员等)。
1950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盛典,为了充分反映当时苏联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瞿独伊夫妇夜以继日地工作,翻遍了列宁图书馆的报刊及有关资料,采访了曾到过新中国的第一个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先后向国内发回10多篇消息和通讯,受到新华社总社的通报表扬。
1952年5月,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瞿独伊夫妇与代表团商定,以翻译和秘书的身份,争取到陪同该团一起到苏联各地参观的机会,在紧张的参观行程中,发回10多篇通讯报道。后来,他们又将这种经验沿用在了中国青年代表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团的赴苏活动中,既完成了带团参观访问的翻译、秘书工作,又扩大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活动范围。
当时,莫斯科分社与国内总社联系和发稿的手段,通常是寄发航空挂号信,每封信要2.4卢布,一般是每月互通一次情况或报道,手续繁琐,首先要由大使馆的译电员把所要发稿件译成电码,再用打字机打出。同时还要把电讯稿译成俄文。这样一来,一条电讯稿,往往要发几个小时。于是,李何、瞿独伊在发稿时,常常会反复推敲,精打细算,力求少花钱、多办事。
1957年,瞿独伊夫妇奉调回国。他们离去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队伍包括译电员在内共有4人,大小车辆2部,各类通信器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1957年回国后,瞿独伊在中国农科院工作。1978年,她回到新华社,从事国际部俄文组编辑、翻译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