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法庭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深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2年以来,鱼峰区法院下设的雒容人民法庭、阳和开发区人民法庭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403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21.30%;审结2110件,结案率达87.81%,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20.44%。
优化流程,打通诉讼服务“肠梗阻”
鱼峰区法院采取一系列便利群众、服务社会治理的措施,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致力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我们秉承‘最多来一次、一次就办好’理念,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诉累,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雒容法庭庭长朱厚泽说。
为推进智慧法院诉讼服务成果在法庭的深度应用,雒容法庭设立诉讼辅导区,开展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开庭等现场辅导,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优化法庭布局,增设调解室,对法庭智能导诉机、诉讼指引文书样式等信息化便民服务设施进行更新更换,满足群众线上线下、调解审判多功能需求。
“感谢法官为我们追回执行款,现在在法庭能直接申请执行,方便多了,不用来回奔波了。”一起涉企纠纷案当事人由衷感叹。
为维护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雒容法庭创新打造“立审执一体化”法庭特色品牌,不断优化“立、审、执”流程,通过走访调查、谈心谈话、告知风险等方式,督促当事人在诉前、诉中、判后自觉履行义务。“立审执一体化”品牌创设以来,法庭就地受理执行申请案件843件,结案754件,执行到位金额1790万余元。
多元共治,构筑源头解纷“桥头堡”
消未起之患,医未病之疾。鱼峰区法院深谙诉源治理关键在于从源头治“未病”,而将司法服务前置,是法庭协助治理的重要手段。
鱼峰区法院下设的雒容法庭、阳和开发区法庭坚持“三个服务”理念,在“一村一法官”“三官一律”基础上,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司法资源与社会资源聚合,发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形成“法庭+司法所+派出所+N”联动模式,不断助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321”(“村三次、镇两次、县区一次”)工作法落实落地,努力将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多亏法庭组织这场调解,帮助业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在雒容法庭,刚参加完法庭组织的调解,小区业主代表就拉着法官的手说道。
2022年,雒容法庭受理一批逾期交房系列纠纷案。法官了解到,55名购房者与某置业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但公司未按期完成房屋建设,没能如期交房。
法官走访发现,此类案件关联辖区上百户,如果就案办案,很可能造成大量矛盾纠纷涌入法院,不仅不利于矛盾纠纷彻底化解,也极易形成案件积压。
法官向雒容镇党委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推动形成纠纷化解合力。同年5月,按照“321”工作法,雒容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与法庭诉前调解团队形成多元解纷合力,共同开展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工作。调解团队运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引导双方当事人对违约金额度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调解笔录并进行司法确认。
“以前我们的工作就是审案,相对程序化。现在多元化联动,在理与法上让老百姓更明白、更容易接受,矛盾更容易化解。”鱼峰区法院副院长唐月琴说。
普法先行,当好文明乡风宣传员
为强化法治乡村建设,鱼峰区法院转变普法宣传理念,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普法宣传,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请进来”,让群众更直观感受法律威严。鱼峰区法院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走进法院走进法庭,就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进行庭审观摩,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提升群众维权能力。
“走出去”,让更多群众凝聚到法治乡村建设中来。“在和群众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家对案件怎么审理很感兴趣,很关心发生在身边案件是怎么判决的。”在开展巡回审判活动中,阳和法庭的法官有这样的感受。
阳和法庭选取当地有典型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校园、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门口,通过在庭审中讲法理、在调解中讲道理,让群众成为司法活动的参与者、评判者、受益者。
“柳州市鱼峰区法院现在开庭审理原告黄某与被告谢某、梁某、苏某合伙协议纠纷一案。本次庭审将通过视频传输的形式在镇政府进行同步直播。”3月1日,阳和法庭将多功能巡回审判车驶入白沙镇人民政府,公开审理一起合伙协议纠纷。
“巡回审判车好先进!竟然能把一个法庭‘装’到车里。”庭审过程全程公开,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围观。
黄某与谢某、梁某、苏某同为白沙街居民。黄某于2009年出资,与谢某、梁某、苏某合伙承包土地种植桉树。但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谢某、梁某与苏某在未告知黄某的情况下私自砍伐桉树卖出,黄某向三人提出分红,三人以黄某入伙存在问题为由拒绝。
法官本着维护和睦邻里关系的原则,敦促双方换位思考。最后,双方愿意进一步协商,争取以和解形式解决纠纷。
从“坐堂问案”到送法上门,充分彰显了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的理念。“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只有将司法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的法治动能。”鱼峰区法院院长罗金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