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来,防城港市港口区人民法院坚持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开辟涉企绿色通道,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有效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实行快排期、快审理、快结案。
截至目前,该院共受理涉企民商事案件3716件,涉案标的额25.63亿元,涉案企业540多家,审结2686件,解决商业纠纷平均用时由去年底171天缩减至如今76天,有效回应了企业对“公平和效率”的需求和期待,切实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最优路径”化解涉企纠纷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近年来,港口区法院坚持把调解作为涉企案件审理执行的前置程序,新成立临港工业纠纷调解中心,结合房地产巡回法庭、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及驻点工作站等形成多元解纷网络,聘请5个特邀调解组织和79名特邀调解员入驻法院参与化解涉企纠纷,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成功调解涉企纠纷案件145件,撤诉778件。
“尽心尽力促成大额调解,全心全意保障复工复产”,防城港市某置业公司向港口区法院送来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对法官表达感激之情。
原告成都某建筑公司承包被告防城港市某置业公司开发的位于港口区某住宅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原告与被告就工程款支付与继续施工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导致项目停工两年之久,后原告将承包方诉至港口区法院。
承办法官考虑到该案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且项目停工可能引发大量商品房诉讼案件等因素,决定对案件进行调解。经5个多月的努力,最终该标的额达8500万元的涉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调解结案,最大限度减轻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推动了房地产项目复工复产。
善意执行助企复工复产
在巩固破解“执行难”成果的同时,港口区法院坚持善意文明执行,谨慎对企业基本账户采取保全措施,善用“活封”“活扣”,执行方式灵活化,以避免强制执行措施不当给被执行人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巧用“一督促六预告”措施,根据被执行人的具体情况,发出各类预告通知书,限定被执行人的履行期限,充分发挥预警效能;深挖彻查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坚持网上与线下查控相结合,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606例,在“两微一端”发布悬赏公告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加大执行曝光力度,促进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2023年3月,在执行申请人某银行与被申请人某木业公司合同纠纷一案的财产保全中,港口区法院为保障木业公司继续生产经营,经过综合研判并与申请人协商后,决定不冻结企业账户,而是对价值300万元的红木家具采用“活封”方式柔性执法,被“活封”的红木家具经法院和申请人同意后可正常出售,经营所获利润用于偿还申请人,以此方式尽可能减少保全措施对企业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2023年以来,港口区法院执结涉企执行案件1632件,执行到位标的额18976.27万元,促成企业执行和解460件,执行到位金额5288.03万元。
“白鹭姐姐”送法入企
为更好服务保障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建设,港口区法院党组带队走访企业,下沉办案一线实地考察、认真倾听企业司法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法律困境,排查法律风险点。法院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创新普法宣传方式,依托“白鹭姐姐”女法官法律宣讲团等各类宣传平台,积极开展“送法入企”活动。
今年以来,港口区法院“白鹭姐姐”深入多个企业开展普法宣讲,结合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普法内容,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解读法律法规政策,并结合劳务用工、合同安全等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引导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规范守法经营,助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港口区法院将持续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